乙烯生产能力为511万吨,比上年增长38%。
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一路奏响凯歌。中国石化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这是中国石化迄今为止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项。
集输管道一次焊接合格率达95.5%。5.法国道达尔、英国BP、美国埃克森美孚和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到普光气田考察,交流了安全生产和高效开发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拓展国际合作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新领域。国内外权威专家对普光气田的安全高效开发给与了高度评价。二是高含硫化氢天然气腐蚀性极强,普通钢材几小时就会发生应力腐蚀开裂,必须攻克腐蚀防护技术难题。
首次建成年产210万吨散装硫磺仓储与密闭装车系统。三是自主创新了高含硫天然气特大规模深度净化技术,高含硫天然气处理能力达到120亿方/年,自主设计建成世界第二大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处理能力达到120亿方/年,生产硫磺210万吨/年。然而,前景也许并没有那么乐观。
美国取代沙特成为最大产油国?随着页岩气革命改写全球能源版图,美国到2030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能源自给自足。IEA称,若全球人口增长18亿,达到86亿,则到2035年时,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逾10%。其中,石油比重最高,相当于1亿桶油当量/日的规模,而煤炭所占比例将赶上石油,而石油所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35%降至27%,天然气将从目前的23%增长到26%。而全球的石油供应在2020年后将更加依赖欧佩克,伊拉克2035年将贡献全球石油产量增长的45%。
许多美国媒体评论着眼于美国正在赶超沙特和俄罗斯这一看点上。伊拉克成为全球石油供给大赢家?不少能源分析人士指出,IEA对于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能力过于乐观。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布日延瓦尔什撰文指出,美国未来有可能成为石油巨人,但能源独立的梦想依然难圆。在美国,这种乐观的预言得到欢庆。比罗尔还称,之所以看好伊拉克的发展潜能,主要是因为伊拉克与该地区的其他产油国有许多体制上的不同,其中关键在于,目前伊拉克向国际石油公司开放投资。尽管我们的预测是到2020年翻一倍,但这仅仅是伊拉克政府设定目标的一半。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油气价格只会继续上升,并最终达到同可再生能源同样高昂的程度。化石燃料能否仍占据主导地位?到2035年,化石能源仍将是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的主力。此外,IEA还假设,只有当沙特与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下滑,或者正如之前预测增长的情况下,美国才会在2020年成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并在一段时间内超过沙特。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社论以夺人眼球的沙特美国作为标题,赞美美国能源公司的新技术革命运用水力压裂法提炼页岩中的油气,并称这是一次真正的能源革命。
IEA报告中特别关注了全球能源版图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显著变化,认为在未来几十年中,这些变化将重新定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能源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而北美在这种变动中处于领先地位。如果上述预测及IEA预测成为现实,中东地区的原油将更多地流向亚洲能源消费大国,这无疑将会对中国的能源投资造成影响,需要中国更积极地应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
伊拉克的地缘政治问题以及经由素有海湾的咽喉之称的霍尔木兹海峡到达亚洲的石油运输航线的战略安全问题也将成为未来影响其石油出口的不可忽略的因素。目前,世界能源生产中心日益多元化。
不过,不少能源分析人士指出,IEA对于伊拉克的产油能力过于乐观。这一系列变化将加速全球石油贸易方向性的转化。IEA在报告中称伊拉克有望成为全球石油供给的大赢家。到2035年,中东90%的原油出口将输往亚洲,从而打造新的贸易轴心。国内专家认为,在美国能源独立化进程中,中国受到的威胁将大于获益,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将日趋严峻。今年10月,IEA总干事玛丽亚范德胡芬在新加坡出席国际能源论坛时曾表示,今后5年新的石油需求将主要来自亚洲、中东及前苏联国家。
首先,在环保的巨大压力下,化石燃料即使廉价得多,也往往不会被各国在能源政策方面优先考虑。这一预测成为今年IEA报告的最大亮点和最具争议的地方。
两年之内,展望报告中(伊拉克的)数字还会向上变更。而此前最新发布的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也预测,当前全球能源消费仍然侧重于化石燃料,2011年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份额高达87%
美国石油进口10年内将减半,从目前1000万桶/日降到400万桶/日,因此美国将在2035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IEA在报告中称伊拉克有望成为全球石油供给的大赢家。
报告认为,美国未来的油气产量增加,会使全球能源流向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美国,这种乐观的预言得到欢庆。IEA在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做出判断。这一预测成为今年IEA报告的最大亮点和最具争议的地方。
IEA预测,随着美国石油的大幅增产及节能减排的成效,美国原油消费量将逐步降低。IEA预测,伊拉克石油产量将由2012年的每天300万桶左右升至2035年的每天800万桶。
报告称,届时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将高达82%。到2030年,伊拉克将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
如果上述预测及IEA预测成为现实,中东地区的原油将更多地流向亚洲能源消费大国,这无疑将会对中国的能源投资造成影响,需要中国更积极地应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页岩气、页岩油、油砂等非常规能源和非化石新能源愈加广泛的开发和应用,使北美渐为能源供应地。
IEA报告称,随着页岩气革命改写全球能源版图,美国到2017年将超越沙特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到2030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到2035年美国能源将基本自给自足。今年10月,IEA总干事玛丽亚范德胡芬在新加坡出席国际能源论坛时曾表示,今后5年新的石油需求将主要来自亚洲、中东及前苏联国家。其中,石油比重最高,相当于1亿桶油当量/日的规模,而煤炭所占比例将赶上石油,而石油所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35%降至27%,天然气将从目前的23%增长到26%。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表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有着巨大的潜力,同时也意味着化石能源依然是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
但资源潜力的突破,却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首先,在环保的巨大压力下,化石燃料即使廉价得多,也往往不会被各国在能源政策方面优先考虑。
IEA报告中特别关注了全球能源版图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显著变化,认为在未来几十年中,这些变化将重新定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能源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而北美在这种变动中处于领先地位。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占世界石油储量64.7%,仍是供应中心。
由于中国对中东原油的依赖度很高,美国或许会借助中东来制衡中国。IEA称,若全球人口增长18亿,达到86亿,则到2035年时,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逾10%。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